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清真古寺
郭文涟
从饭馆出来,微凉的晚风扑面而来,顿感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袭扰全身,似乎特别喜欢古城里一直保持这样的小吃。虽说街市的外面就是现代化的楼房和宾馆餐厅,但是我敢说,在那样的餐厅里你绝对吃不到这样的味道,感受不到这样一种田野般的乡风。
我和几位朋友似乎被这阵阵的晚风熏醉了,悠闲地边走边四下里观察,似乎在寻找着能够见证这座街市存有的最初年月物证。忽然在我们行走的右边有一清真寺,门框的样式仿佛告知我,这座清真寺已经很古老久远。因为天黑,院里只露出一两盏昏黄的灯,看不清院里的建筑究竟呈何模样,只看到门内有一棵需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槐树,那槐树苍劲雄伟、体形粗壮,默默地把满枝满叶伸向漆黑的苍穹。细看之,那上面挂有一需保护古树的牌匾,也没有什么年月,只说是一棵古槐。这使我想起,刚才走街串巷所见路两旁种植的大多是槐树。槐树生长得很慢,数十年也就胳膊腿那般粗,且叶子也小,指甲盖般大,零零碎碎、细细密密地可以将整个街道遮遮挡的阴阴郁郁,稍有点微风,树叶儿便相互碰撞,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来。倘若年份久远,那树便是一棵巨伞,开花时节,满街满巷都是缕缕的清香。
看着我们几个这样那样地议论猜测着这树、这座清真寺的年月,一位从昏暗的灯光里推着自行车走过来的长者,热情地为我们解释道:这棵树大概有四百多年了,也就是明朝的时候就存有了。
那么这座清真寺呢?有多少年的历史了?
老人说:具体年龄我也说不好。解放初期,我们这的人去北京国家档案馆查,从元朝时期的一张图里看到我们这个清真寺的名字,也就是说那个时候,这座清真寺就存在了。具体哪一年修的也说不好。
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?
老人说:我是这座清真寺的阿訇。我们家已经四代了。我说的那个人,就是我父亲。我退休后,现在也在做阿訇。
我看老人颇有历史文化功底,便问:你们是白彦虎的那一支吗?
老人立马说:不是,白彦虎是陕西泾阳人,与我们不是一个地方的。但是他带走的一些人,有我们这的。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。他们经常回来,来了,一个是看西安城楼,一个就是到我们这座清真寺来,再就是逛这条街的小吃。
哦,白彦虎,一个久远的人,一个颇受后人争议的人。当年他们为反抗清王朝的残酷压迫而起义反清,兵败后沿河西走廊退居新疆,后来与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合谋抗拒清王朝兵马,被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压制在喀什,最后翻越天山恰克马克山口,流落于中亚一带,现如今散布在中亚几个国家,有12万人之多。他们没有忘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,依然保留着陕西方言和习俗,依然经常回来探亲访友,而他们回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看看西安城楼。因为他们当年的头人白彦虎临终前告诉他的后人:以后要回去,因为我们是中国人,回去了要把西安城楼的门铃扣三下,就说:我回来了!
老人听了我说起这样一段历史,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?怎么知道这些故事?当知道我们是从新疆伊犁来的,而且那里有不少回民的时候,老人一下子高兴起来:知道知道,我知道。伊犁,我2010年去过,那里回族群众不少,有不少就是白彦虎那一支跑到那边又回来的,据说他的一个孙子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回到了中国,在你们伊犁那一带生活。那里有座陕西大寺,是乾隆年间修建的。我知道呢!
一会儿的功夫,老人与我们成了朋友:你们吃过饭了吗?当知道我们吃过了,而且吃的是马二酸汤饺的时候,说:那不错,那个比较有名,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还有甜的呢,也很好吃,是这里的名吃,我请客,就在前面,你们再吃一点好吗?
我们被老人的热情感动,连连摆手谢绝。
老人又说:欢迎下次再来,再来就住到我们清真寺的旅店里,一晚上就60元,干干净净的,啥都有呢。住在这,天天吃小吃,花钱不多,天下最好吃的小吃,这里都有呢。
老人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多么诱人的美景,我们想象着下次来时说是伊犁的客人,定会在吃住方面优惠对待,心里不免美滋滋的。
老人与我们告别时说:记住,这个清真寺叫洒金桥清真古寺,有六七百年了,这里的小吃也有几百上千年了,叫回民街。
哦,历史久远的小吃,久远历史中的一座古寺,无不透露着一种久远而厚重的文化,而这种文化已经被打上了浓浓的中国印迹,无论它的小吃也好,还是古寺也好,还是人也好。因为,他们都有浓浓的乡情,有着浓浓的根的意识。
2015年8月30日初稿
2015年9月12日晚改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